766旅行网首页 | 出境游 | 国内游 | 桂林游 | 省内游 | 自助游 | 包团游| 公司游 | 学生游 |关于我们 |帮助中心
◆桂林旅游线路分类:
  • 阳朔 |
  • 兴安 |
  • 龙胜 |
  • 资源 |
  • 灌阳 |
  • 恭城 |
  • 平乐 |
  • 灵川 |
  • 临桂 |
  • 荔浦 |
  • 永福 |
  • 全州 |
  •  ◆ 桂林山水图更多>>
    神龙水世界(有19781人关注)
    桂林两江四湖(有1152人关注)
    古榕水寨(有819人关注)
    荔江湾(有679人关注)
    八角寨(有500人关注)
    七星公园(有465人关注)

    桂林壮族风俗文化详解

    时间:2010-08-13    来源:未知    作者:admin   点击:

        大年三十晚“除夕”壮家称为“年三十晚”,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。这是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。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,年三十这天,各家都忙着打扫庭院房屋,换洗衣服,家家杀鸡杀鸭,蒸制扣肉、粉精肉,制做叉烧肉,炸油豆腐、包粽子、蒸年糕,酿甜酒。有老人的家庭,会炖猪脚、炖整鸡。晚餐前,各家都以猪肉、鸡、酒、米饭等作为祭品,祭拜祖先诸神灵;然后烧纸钱、燃放鞭炮。祭毕,便开始吃团圆饭。菜肴丰盛,大家开怀畅饮,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,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,以示“年年有余”。
      春节壮族的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,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,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。当初一凌晨子时来临,各家竞相燃放烟花鞭炮,辞旧迎新。村里那些早早就穿起新装的姑娘、媳妇们举着火把,挑起水桶或竹筒争先恐后地来到村头河边井旁挑水。这就是抢“新水”,据说抢到第一桶“新水”的人能给全家人带来一整年的好运气。妇女们用“新水”来煮姜糖水和汤圆,并以之先祭拜祖先,然后全家饮食。据说小孩喝了会聪明伶俐,老人喝后会延年益寿,妇女喝了会添子添福
      正月初一,互不串门。早饭后,青少年们穿着盛装,各自相邀同伴好友,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。过去,从初一到十五,总有打扁担、抛绣球、喝蚂拐(青蛙)、演壮戏、舞春牛、舞鸡、舞狮、舞龙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春节闹得轰轰烈烈。
      舞春牛原是壮族庄稼人寄托对农田好伙伴,现只作一种增添节日喜庆气氛的活动了,“牛”是用竹片编成的,外边套上黑色或灰色的布,做成牛的样子。一人撑牛头,一人撑牛身,旁边有人手拎着青草领路,还有人高声领唱春牛歌,大队人马浩浩荡荡,喜气洋洋。春牛踩着节奏摇头摆尾地挨家挨户给人拜年,预祝人寿年丰。舞鸡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、木瓜或水瓜做成的两门鸡,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,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,使主家喜笑颜开。主家从“鸡”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,祈求六畜兴旺舞龙队和舞狮队走村串巷,锣鼓咚咚,鞭炮阵阵;孩童追随其后,他们拍手欢叫、在人群里穿来穿去,其乐融融。龙和狮子每至一家,主人即以封包相酬,并互道贺语。
      初一不杀生,午餐素食,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。从初二起,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,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、年糕、猪肉等物,连日不断。来客所带来的礼品,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,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。过了初五,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,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。到了元宵节,各家又杀鸡备肉,祭拜祖先,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,人寿年丰,六畜兴旺。春节即告结束.
      春社节又称“保阳节”,含有“春祈”之意。二月初二这天,各村杀猪宰羊,杀鸡宰鸭到社坛或土地庙祭祀社王或土地公,祈求神灵保佑全村一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古有“春社,城乡醵钱祀土神,老幼聚饮散福”之俗。其祭社活动各家一人参加,一般都是男性(即各家家长;如果其父去世,则由长子参加)。祭毕即在社坛前聚餐,或按户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
      花王节花王节又称花朝节、百花仙子节或花婆节。是壮族民间宗教节日。花王又称花婆,是壮族虔诚敬奉的一位女神。传说花婆神专管人类生育,又是儿童的保护神,所以,婴儿出世后,就在卧室的床头边立一花王圣母神位,上置一束从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红纸剪扎成的花,每逢初一或十五日,须焚香敬拜;孩儿得病,祭拜之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则大祭之。这一天,各村寨姐妹姑嫂汇集在一起,杀鸡供奉花婆神,祈求花婆神馈赠孩子并保佑儿童健康成长。祭毕,妇女们做米粉聚餐。
      清明节壮族的清明节不是中国传统清明节的四月五日,而是农历的三月初三,从三月清明开始一直延续到谷雨期间,各家各户祭扫祖坟,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,届时全家出动,带着五色糯米饭、熟肉、鸡、酒、纸钱、香烛、鞭炮、锄和铲,去祭扫自家的祖坟。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,久久不绝于耳,山岗上,林篁间,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,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。壮族风俗,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,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,迷信认为,带回家会招鬼进门。一日祭扫未完,翌日继之。晚归后再盛祭家中祖先神坛。庙会壮族民间的宗教信仰十分普遍,为典型的原始麽教信仰,几乎每一个村屯都有各自的庙堂。壮族有举行庙会的传统习俗,参加者均为已婚妇女,一般以村或族自发组织进行。三月三日这天早晨,妇女们携带煮熟的猪头、鸡、五色糯饭和以纸剪成的人和马,聚集到祠庙里,祭拜神灵,祈求保佑。有的还请道公或巫师来跳唱、占卜,并进行对歌活动。晚上回来再聚餐。拜庙活动一般为期一天,也有的进行二至三天三月三歌节壮族的传统歌节,又叫歌圩节、歌婆节,许多地方举行歌圩活动,歌圩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,叫"三月三",歌节期间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,姑娘要赶制绣球,小伙子要携带礼物、穿着节日盛装,届时成群结队前往村边的山坡、草坪、晒场、树下,互用山歌对答,有情歌、赞美歌、农事歌、古歌等,歌手们根据对方盘歌内容,随编随唱,表现壮家人的聪明和才智。参加者多为未婚的男女青年。大家以歌代言,以歌会友,以歌择偶,以歌倾诉衷情。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,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,最后姑娘向意中人抛绣球表示爱意,男方中意,则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向女方。有的有碰蛋习俗,女方中意男方,则露出半边蛋让男方相碰,否则就把蛋握紧。还有村与村之间送彩球,相邀集体对歌,歌圩场面热闹,内容广泛,气氛热烈,歌声此起彼落,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,由此逐步发展成"三月三"文化艺术节。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,壮族各家各户包凉粽,设具牲醴以祭祖。人们还到荒野折回艾草插于门户,饮菖蒲雄黄酒,妇女制作五色香囊,佩以避邪;或采百药煎水沐浴,以防疾病。临近江河的地方,还举行龙舟竞赛,至今犹然
      尝新节六月六日是壮族的大节——尝新节。尝新节即尝新米。尝新这天,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。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,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,烧香、点亮油灯,以祭田祖,以祈村寨平安,风调雨顺,五谷丰收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“中元节”,是壮族传统的民间节日。中元节是专门祭祀祖先亡灵的一个节日,又称为“鬼节”。七月十三日、十四日两天,各家各户都杀鸡宰鸭备肉,用纸剪成船、鞋、衣服、人、马、钱等冥用品,祭祀亡灵,以求庇护。供奉时先酹酒三巡,等祭罢祖先后才能合家团坐共进节日晚餐,天黑以后人们还要携带炮竹、香烛和纸钱等出外找块僻静的平地用石灰撒一圈表示“禁区”,再在圈内泼些水饭,烧些纸钱,放些鞭炮,恭送祖先上回转“阴曹地府”,中元节之礼俗,迄今依旧,人们已多不信鬼神,仅以祭祀礼仪,表示对死者的缅怀和纪念。
    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,壮族各家妇女都忙着磨米打饼(旧时以糯米粉煮熟,加拌黄糖,然后置于木模中压实成饼;现已普遍到市场购买月饼。)互相馈送,并购买猪肉、杀鸡,具备果品,入夜供奉月神,合家欢聚。孩童则烧一把香,插在柚子皮上,柚子壳有特殊香气,细香插破,芳香四溢,可以驱除秽气,再置月饼,悬于竿头,举过屋檐,三五成群,追逐村巷,尽情嬉闹,以祭娱月神
      重阳节过去,市郊壮族有过重阳节的习惯。九月初九,各家设案具牲以祭祀祖先诸神,然后全家聚餐,孝敬老人,壮语有“九九归一,百岁成仙”的说法。是日,有的地方还有祭扫祖坟之俗,如各家在清晨时就带着祭品外出祭坟。有的地方每家一人到田头或河滩用新竹、禾秆扎一间小屋,屋内供放纸钱、炮仗以祭火神。入夜去烧草屋,纸炮和竹节爆破声、风火声以及人们“鸣吆”的呼叫声响成一片,意在送走火神,祈求避免房屋火灾
      冬至节冬至是壮乡普遍过的一个节日,俗称“过冬",有“吃冬”或“过小年节”之说。是日,人们便都热闹地包米粽、熬米粽,各家杀鸡杀鸭买鱼肉备酒肴祭奉祖先,举家欢饮,盛笮度节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——送灶节,旨在送灶王归天。传说,天帝派灶王到人间掌管各家烟火和监察人们的品行。每年是日,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职,禀报人间情况。人们认为,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,即辛苦,又龌龊,从腊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,农家给灶王爷歇息七天,陈供品以饯行。届时,各家必杀一只大公鸡以祭,让灶王上天时作座骑用,送灶王上天。并在灶口贴小对联:“上天呈好事,下地降吉祥”。意即请灶王爷到天上多为本家说好话,祈求丰足安康。

   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春光旅游网友的个人观点,不代表春光旅游官方观点。[立刻发表评论]

    +发表评论+ (您的评论需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)
    满意度:
    表情:
   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